2011/04/23

70年代通脹式衰退或重現

70年代通脹式衰退或重現
2008年3月17日

【明報專訊】回顧過去100年,美國及環球股市有3次真正黑暗的時期,這包括2000至2003年的科網股泡沫爆破;1966至1982年的後布雷頓森林協定(Bretton-Woods)時期的通脹式下滑期(inflationary bust),以及1930年代大蕭條。

每次經濟危機的特點也不同。舉例說,2000至2003年的科網股爆破的特色,是大價增長股及科技股崩潰,但同時,價值型及細價股則安然無恙。至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,是由於實施關稅及聯儲局貨幣政策的失誤,股份均遭大手拋售。1970年代的危機,則是通脹加劇、長息上升帶來的經濟收縮。換言之,1930年代所發生的是大型的通縮式下滑期(deflationary bust),2000至2003年是溫和的通縮式下滑,1970年代則經歷了深遠而痛苦的通脹式下滑期。

通脹式衰退機會大 遠離股票

今天,隨聯儲局狠狠地加息及推行退稅,經濟經歷通縮式下滑的機會微。而且,股票的估值與2000年的水平相若,如2000至2003年的危機不見得會重現。反而,市場有可能出現如1970年代般的通脹式下滑。值得留意的是,現時金價續創新高,食品及能源價格上漲,抗通脹債券(TIPS)錄得負回報,均有通脹式下滑的影子。

根據歷史的經驗,當面對通脹式下滑時,我們應盡快把資產撤離股票。事實上,由於會有盈利倒退及倍數式萎縮,通脹式下滑對股票的影響很可能是最壞的,1966至1982年的那次,撇除股息因素,道瓊斯指數便實質上下跌了70%!

通脹扭曲市場供需 致生產過剩

事實上,通脹的最大問題,是扭曲了市場對經濟根本需求的理解,這個扭曲更會把經濟周期的波動性加劇。我可以用一個例子說明這意思:我的父親時常告訴我,70年代初時他在巴黎Banque de Suez工作時一個客戶的故事。那客戶是個白色家電製造商,那時他見所售產品價格不斷上升,遂擴大生產線。當1974年石油危機來臨時,法國經濟放緩,這家公司的銷售差不多在一夜之間變成零。

這家生產商售賣洗衣機及雪櫃給區域批發商,然後區域批發商把產品售給小區的批發商,小區批發商再售給零售商。該公司最後發現,為什麼他們的銷售會在短時間內消失,這是由於價格上升時,人們都希望即時買入產品,勝過待價格上漲後購買;另外,商人均以為消費者的需求始終存在,故此當通脹式繁榮期(inflationary boom)時,供應鏈上的不同部分均有2、3倍訂單,到最終需求消失時,這些商戶便發現他們的存貨過多。就是這些原因,令這家家電生產商9個月沒有錄得銷售,生產線卻閒置下來。

在我的著作《Our Brave New World》中,其中一個核心思想是,經濟活動波動性消散,造就了高資產價值。自此之後,這思想變得普及,現在多數分析員均把這現象歸納為「大平穩」(The Great Moderation)。雖然令過去20年經濟增長的波動性減低之原因有很多,但主要是因為通脹下降及通脹所帶來的經濟扭曲減少。

供應鏈每節皆存貨 令人擔憂

所以,近月的發展實在令人擔憂。當通脹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國家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,亦為新興市場帶來了通脹預期。數周之前,我正在思考中國庫存的增加是否奧運前的效應。庫存增加的另一個解釋是,在價格上升之下,供應鏈上的每個環節均會建立存貨。這亦是我們接觸企業時明顯看到的現象:在原材料價格上升之下,亞洲的製造商將拚命維持地其微薄利潤率。

這些廠商增加存貨,將令自己暴露在經濟活動放緩的危險之中(就如前文提及法國白色家電製造商一樣),這亦解釋了為何現時股票估值會較低。順帶一提,高增值服務性產業將會是存貨堆積的一大受惠者。

Louis-Vincent Gave

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


逾億美國樓盤 Zillow任睇 - 買樓上網做功課

滬國際板首批 - 資格要求 draft

對於國際板公司資格要求,據草案顯示,要求公司市值逾 300億元(人民幣.下同),上市前 3年純利總計要逾 30億元,而最近 1年純利須逾 10億元。


2011/04/17

Sug: IM: 20110416-182

Mak Pu Si: 386, 883, 1171, 857, 1088

李Man: Sector 3328, 1398, 1988, 914, 762, 973, 1088